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9|回复: 0

把沈阳犄角旮旯的“宝”都挖出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06: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沈阳犄角旮旯的“宝”都挖出来

喂,是沈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吗?我们村有个老人很会讲故事,属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家老邻居剪纸特别好看……”7月29日,记者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中心发现,类似的电话在这儿已接过上千次。   是线索就不放过,没准哪个就是宝   记者了解到,经过三年多的全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前已获得项目线索达3878条。通过这次“沈阳民间大搜宝”,许多有价值的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线索只要一报上来,我们就马上派人核实,没准就会有大收获。”   沈阳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辽河流域早期文明孕育了沈阳地区文化。因而,许多非物质文化瑰宝都散落在民间。为了摸清这些文化宝贝的老家底,沈阳将所有区县(市)划分为3个区域,落实明确责任和任务,并建立起联络员制度,对外设立普查热线电话。通过对普查项目线索的认真选择,共发现具有珍贵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项目线索270余条,涉及16个类别80多个种类;收获文字记录142万字,录音记录115小时,摄像记录59小时,照片1600余张。   “五老”最有可能成为“富矿”
  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人生礼俗、民间信俗、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那么,在我们身边,谁是掌握这些高超技能的人呢?这当然少不了要问问“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村民、老工匠)。还别说,从“五老”身上得到的收获还真不小。据了解,于洪区通过布置各街道、村屯、社区专门召开60岁以上老人座谈会的方式,了解以前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形式,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该项目填补了锡伯族史前文化的空白;新民市在25个乡镇351个村屯走家串户普访老人,最后筛选出10个重点项目;苏家屯区通过走访“五老”,拓宽普查视野,挖掘整理出了以“申玉花朝鲜族说唱艺术”为代表的一大批有价值的重要项目线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5-5-8 22:00 , Processed in 0.069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