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5|回复: 0

今天我们为何“偷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0 0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躺着,聊青春。这是今年五四那天,一个叫“正能量青年节”的活动场景。只是找几个关键词,如“丢”、“偷”、“穿越”等,来让人畅所欲言,在那些丢失与偷取的记忆中,看到青春的影子。陈丹青说的是,自己年轻时会偷书。但如果现在问他最想偷什么,他的答案是“偷生”。(5月8日《中国青年报》)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过五四?前两天,我给一家报纸写了篇专栏,题目是《应该告别“关起门来纪念五四”》,说得就是年轻人应走出去,不要只在屋里纪念五四,不要只在纸上纪念五四,那样才能更自由,更开放。现在,看到这样的“正能量青年节”,我也觉得有意思。躺着聊青春,以舒服的姿态,一颗自由的心,说最想说的话,当然也是开放。
  对这个“正能量青年节”的报道,很多媒体都聚焦在陈丹青的“偷生”,一时间让人觉得很有玄机。我仔细查阅相关新闻,陈丹青除了自曝刚在出租车上丢了8本画册和2本设计稿,然后说的就是这种“偷生”梦想。他说得如此言简意赅,却又给人带来诸多想象,这就是文化感受。当然,我的想象,可能会有异解或曲解。
  陈丹青的话,让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陈丹青和鲁迅的“关系”,众所周知。他关于鲁迅的太多资源,他关于鲁迅太多阐述,都很宝贵,很经典。鲁迅也说过“偷书”,借那个孔乙己的口,称“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当然,鲁迅关于“偷生”的说法,更值得深味。我每次品味,都觉得意犹未尽。
  “倘使自己还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缥缈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这是鲁迅在《希望》里说的话。这段话,孤零零地看,给人的感觉,是绝望。联系上下文,就知道,鲁迅说得是青春,是给青年希望。《野草》里面,像这样的文章很多,有些生涩,但包裹的悲伤与绝望,还是可感的。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又恰是鲁迅《野草》之精华。
  很多精神,可以意会,言传起来困难。鲁迅的“偷生”之感,如今移植到研究他的陈丹青那里,也让我们很多人觉得被击中心灵,表明“偷生”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的通感。在我看来,陈丹青的“偷生”,不会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那种跳脱,而是一种隐忍者伤痛。“偷生”之伤,尽管会与个体命运遭际有关。对于鲁迅来说,可能与当年的兄弟决裂、婚姻错位有关;而陈丹青也遭遇过挑战某些体制的痛楚;我们今天每个人,当然也有各自的尴尬与忧伤。但是,鲁迅说,“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关注这种“偷生”心境的时代背景,以及背后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才更有价值。
  从鲁迅的“偷生”到陈丹青的“偷生”,说明在旧时代被无数人舔舐过的自我哀伤,今天仍然隐藏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如同一个未被阳光照耀过的暗角,需要文明的光束来照亮,然后清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黑夜,头顶也都还是有一张共同的社会大幕。鲁迅在《〈引玉集〉后记》说:“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漠和破坏。”同样,在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偷生”之感,也同样因为看过太多的蛮霸与虚伪,或是来自权力,或是来自资本。结果是,太多个体权利与尊严陷于逼仄地带。而文化,又因为遭遇太多的毁损,难以进行心灵疗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在《石壕吏》这句诗文,曾激起无数人内心的悲悯与绝望。所有伟大的悲悯,从来都不只是出于个体私情表露,而是与时代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今我们面对“偷生”,很多人体会到“活着”之艰难。尽管,现在人们并不像余华在《活着》说得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但是,物质丰富之下多少权利虚妄,文化破毁之下有多少冷漠,我们每个人就会有多大的“偷生”之感。
由此,或许才能明白,今天我们为谁“偷生”,今天我们因何“偷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5-7-6 19:17 , Processed in 0.0758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