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9|回复: 0

不良资产考验 银监会要求五大行自查28万亿贷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4 13: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工作。自查结果已经于5月底上报给监管机构。
  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占据中国银行(股价.资讯)业总资产规模的半壁江上以上。
  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6.3万亿、6.3万亿、5.4万亿以及2.6万亿元,五家银行贷款总规模合计约28万亿元。
  “自查范围包括五家大型银行截至2011年末全辖境内各相关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情况。”上述知情人士称,此举旨在充分暴露信贷风险,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监管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隐匿风险“现形”
  “我们已经对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展开了自查,并将结果报给了银监局。”一位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一级分行行长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在所难免,自查主要是为了充分暴露可能隐匿的风险,使银行资产质量数据真实可信。
  一位国际评级机构董事总经理表示,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换句话说,不良贷款不会以匀速的态势增长,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发性地增加。
  “准确分类也是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经营的一种体现。”分析人士称,不良贷款突发性暴增,将严重冲击银行的正常运营。对贷款质量进行准确分类,在此基础上,预先计提充足的资本、拨备,是银行稳健经营重要一环。
  在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上,贷款分类历经变迁: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
  “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一逾两呆”是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管办法,其不足就是掩盖了许多贷款质量的问题。
  基于此,央行于1998年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2007年,银监会又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通过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目前,贷款五级分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类的基本标准。
  “借款人还款能力、抵押品价值都在实时、动态变化,其实各家商业银行,每个季度也会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上述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行长称,监管层专门下文要求银行自查五级分类,并且今后还要现场检查,其对于不良资产的防控态度,已不言而喻。
  探因五级分类偏差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推动的此次五大行自查,主要集中在贷款分类在制度、流程、操作三个层面是否合规、准确。
  举例而言,制度层面,主要检查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流程方面,分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操作上,是否存在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贷款风险暴露等。
  该环渤海地区国有大行行长表示,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难免出现五级分类不真实的地方。这其中,原因复杂,比方说包括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
  本报记者获悉,配合本次自查,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七大原因。
  具体来看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上述知情人士称,最终,银行业机构要统计分类偏差的合计数,包括笔数和金额。而自查信息则将从两个管道,汇集至银监会。
  管道一,国有大行的分支机构将自查报告报送至属地银监局;管道二,法人汇总的自查报告,直接报送至银监会监管一部。
  “做实贷款的五级分类其实也是2012年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监管任务之一。”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透露,下半年,各银监局也将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家银行机构进行五级分类现场检查。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检查报告会在10月底前向银监会报告。
  五大行年报显示,2011年末,工、农、中、建、交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30亿、870亿、630亿、710亿和220亿元,合计3160亿元。
  顶住不良考验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实际上,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曾经连续实现多个季度的“双降”。不良贷款的下降不但是中国银行业实力增强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监管“成绩”的体现。
  这一大好背景下,五大行启动自查,监管层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担忧可见一斑。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指标与上年末相比有所反弹。”银监会在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运行报告中透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亿元。
  随着宏观经济的继续走弱,顶住不良贷款增加的势头,已日益成为监管层和银行业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1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要求,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避免拨备和不良贷款“两高”局面,真实反映资产负债质量状况。
  2011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1亿元。而与此同时,201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7亿元。
  从数据上来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应对当前不良贷款的规模,似乎绰绰有余。
  “但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伴随着经济形势下行,银行的不良贷款往往也会步入上升的周期。”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信贷有效需求下降,带来利润增速的下降;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增加又吃掉更多拨备。两方面一挤压,今年银行的日子不好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6-8 00:21 , Processed in 0.0816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