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一直在寻找好的杂志,有自己的风格,自信而不浮躁的杂志.</P>
< >只是越来越难.</P>
< >回顾曾经喜欢看的杂志,发现它们都是在不出名时最好看.但随着名声鹊起,这些杂志和期刊也失去了原始的个性.</P>
< ><周末画报>曾经精美,我喜欢它对时尚和城市的理解,每一期里都能找到想要或是意想不到的东西.直到忽然一夜,北京的所有书报亭都贴上了它的海报,它也从我的阅读视野中消失:大开页里除了广告和软宣,再也找不到原始的精美.</P>
< >然后我开始读<新视线>,2005年的<新视线>堪称完美,每一辑一个城市主题深细而且充实,我体会到了阅读的快感,在中街的旧书摊上发掘我遗漏的几期,每一次所得都让人感到兴奋.<新视线>和<周末画报>同属一家,但在2005年有了质的差别.我想就像是莫文蔚不会再出<全身>这样的专辑吧.</P>
< >06年的<新视线>仍然再做城市,但却没有上一年那样用心,我的进步没那么快,我也再苦恼为什么当我发现一本好的阅读的时候,它就会黯然,安慰自己说:可能他们去做50元一本的<生活>去了吧.'现代传媒'的视野始终是开豁和自信的,只是和我的看法不同.</P>
< ><Vogue>中文版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除了介绍<Vogue>历史的专题和一些国外的片子可以欣赏外,无他.我想国际化不止是介绍非传统美的中国模特拍一辑法国封面,然后再回到国内来炫耀这样的无聊.这让人感觉象爆发户一样的敬而远之.如果发掘的是吕燕,我会赞叹它的品味,至少吕燕的片子表现是专业的,但我不愿意看到象刘丹这样的脸,我想如果可以,我会为我受到的惊吓进行索赔.</P>
< ><经济观察报>的增刊<生活方式>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因为它还没有出名吧.很薄的册子让人有满足感,虽然我不会很理解它所有的内容,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但上期的西班牙专题让人有点失望,一眼就看出是对<新视线>西班牙专题的模仿,甚至连图片的选择都有相似之处.做杂志还是要精细的,应该保持自己的原创性.忽略这些瑕疵,<生活方式>是本很有内容的册子,每当看见里面的广告招商的时候,我想,可能是它还没有出名吧.</P>
< >偶尔翻到广州的一本杂志<潇洒>,名字不是很亮眼,作为时尚杂志也没有知名服饰和化妆品的广告.从运营的角度说,是比较失败的.但其内容却很丰富.几组片子都很漂亮,关于karl lagerfeld的公车秀的报道也很到位.我想,如果这本杂志在北京,而不是广州,它将吸引很强的目光,并以很快的时间成为主流.它现在好看,只是因为它还没有出名吧.</P>
< >阅读好的内容是一种快乐,但寻找好的内容却不是那么容易,当杂志成为流水线的产品,它一定会失去作为品味和风格的初衷.</P>
<P>所以阅读好的杂志只能在它们没有出名或消亡之前...</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