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园儿,它曾是沈最早的动物园,也曾是全国第一家搬迁的市内动物园。
昨日,记者从大东区了解到,今年沈阳计划在万泉公园内恢复动物园区,它将成为继中山公园自然王国主题公园后第二家市内动物园。
未来,沈城市民又可以不出远门就可与动物亲密接触了。
“老动物园”将再现小动物
今年,沈阳市计划改造万泉公园,在公园内开辟动物园区供市民观赏。在动物的品种选择上,初步定为小型动物。比如丹顶鹤、鸵鸟、梅花鹿、孔雀、天鹅等野生禽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为了让小动物们生活得更好,还将建约3万平米的动物馆舍,并配经验丰富的饲养员。
届时,这里将成为继中山公园内的自然王国主题公园后,沈阳市内第二家市内动物园。
据悉,计划中的“老动物园”的改造与中山公园自然王国主题公园有相似之处,动物品种都主要是小型动物,园内都有休闲场所、娱乐设施等。
“老动物园”曾是全国首家搬迁的城市动物园
“老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原名“小河沿”,后改名为“万泉公园”,1979年5月又改名为“沈阳动物园”,修建了当时全国一流的现代艺术造型的熊猫馆、长颈鹿馆、狮虎山、猴山、水禽湖等建筑群。
老动物园最多时曾饲养珍禽异兽130多种,有东北虎、熊猫、美洲狮、金钱豹、海豹、金丝猴、白唇鹿、丹顶鹤、智利火鸡等。
最鼎盛时期,年游客总量曾高达162万多人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给城市建设让路,沈阳的老动物园成为全国第一家搬迁的城市动物园。动物有了新家,却只留下小河沿旁“沈阳动物园”的空名。
现状
曾经热闹的狮虎山都已不在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大东区万泉河畔的万泉公园,这里就是沈阳人常说的“老动物园”。
曾经的老动物园,喧嚣热闹,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今的万泉公园,安逸沉静,除了来锻炼身体的老人们,游人十分稀少,让人有种萧条的感觉。
记者在“老动物园”里走了两圈儿,除了被拆得剩下不到半米高的一段旧砖墙外, 动物园的“老影子”已经很难觅到,曾经十分热闹的各个场馆和狮虎山都已不在。
“原来这还有黑熊呢!动物都搬到棋盘山了。”一位锻炼身体的老人指着面前的娱乐设施说,“这片儿以前就是动物们待的地方,那时这里可有名了。外地亲戚来,我都带他们到这儿溜达。”
“现在啥都没有了”,老人的语气中隐约流露着遗憾,“我70多岁了,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以前这里可热闹了。东北虎、熊猫、美洲狮、金钱豹、海豹、金丝猴、白唇鹿、丹顶鹤等种类可多了!我还真想念当初喂过的狮子呢,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好不好?”
“小时候妈妈还抱着我跟鸵鸟合过影呢!现在家里还留着老照片,”30岁的赵女士回忆说,“几年前我和男友去那溜达,什么动物都没有了。跟他讲起儿时的回忆,心里还是很亲切。”
怀念
小时淘气,曾用辣椒喂熊
据沈阳市民李先生回忆,10多年前去一趟动物园的往返路费只要3元钱,而现在乘出租车往返新动物园需要100元。即使当时的路费如此便宜,去一趟动物园还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李先生说他第一次去老动物园是1983年的事儿。
“当时上小学3年级,学校组织春游,要求统一着装— —白上衣蓝裤子,我没有现成儿的,为此我妈特意从别的同事家借了一套。然后是准备吃的东西,无非面包汽水,最奢侈是有根香肠。终于盼到了动物园,同学们排着队,男女同学拉着手走进园内。那时动物园的动物种类不多,全都被视为珍稀动物,不允许靠得太近。印象最深的是狮虎山和猴山。在猴山看猴子的时候,我们四五个同学每人一只手拿一个西红柿吃,另一只手攥一个,还有一个西红柿扔给了猴子们。”
在沈阳贴吧里,也有很多人抒发了对老动物园的怀念。
一名网友说:小时候经常去动物园里逗猴,猴山一圈围的全是人。还有长颈鹿,经常都是小朋友买大棒苞米花去喂,一口就可以吃掉一个。还有熊山,小时侯淘气在家里偷出来辣椒喂熊,熊吃的直咳嗽,不过还招手要……
网友沈阳付诸东流:我家就在小河沿路,现在星期天,我们带着孩子去小河沿万泉河畔,可是动物没有了,真的好怀念小河沿……
期待
要是能免费观赏就更好了
由于目前该项目还在规划中,具体的细节暂时无法获知,但是在得知“老动物园”内将再现小动物后,一些热心的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后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看小动物了,”马女士家与“老动物园”一墙之隔,“没私家车,要是去棋盘山看趟动物,太不方便了,要是能有些老虎、大象这样的大型动物就更好了。”
“我觉得小动物回来后,应该把‘万泉公园’改回‘沈阳动物园’,这会勾起很多沈阳人的回忆。”市民周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
“ 去看小动物用不用买门票啊?”市民卢女士说,“我曾带孩子到中山公园里看动物,门票是30元,我觉得有点贵。”
“要是能免费观赏就更好了,”
卢女士还建议说,“引进什么动物,应该结合沈阳的气候特点,不能只图哪种更珍贵就引进哪种,要选择适合的。”
市民焦先生想的更深入:“政府在操作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多考虑经营模式问题,”焦先生想到了冰川动物乐园饿死老虎的事件。
“不管是否收门票,或者政府财政投入,我们都不希望再出现类似事件。”
转至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