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廊(松山路-浑河段)地下城有8大节点
存在问题:地面容量“超负荷”
(1)青年大街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压力与都市中心对高质量环境要求的矛盾;
(2)大规模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负荷需求迅猛增长与现状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
(3)大运量轨道交通将带来的步行人流与车流交织的矛盾。
开发目标:五大系统
以建设立体化的中央都市走廊为出发点,重点构建地下交通与地下停车、市政管廊、地下公共步行及地下商业五大系统,打造有效支撑地面、地上协调发展的地下金廊。
布局结构:一轴八节点的珠链式布局
金廊地下城总体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轴八节点的珠链式布局结构”。
一轴:青年大街地下市政管廊系统、地下公共步行系统、地铁系统、地下商业系统地下高度复合地下空间轴线。
八节点:紧密围绕地铁站点形成网络化的地下空间核心节点,形成八处地下城。
地下城总规模约57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地下街规模约50万平方米。
分层结构:“夹层”可建地下街
沿青年大街,在0~-5米范围内,规划控制为综合管廊层,地铁2号线以上5米为地铁安全保护层,在综合管廊和地铁保护层之间有条件可建设地下街。建议综合管廊与地下街应统一规划,整体建设,实现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
太原街地下城有6大骨架
存在问题:地面容量“超负荷”
(1)地面道路人车混杂,需要建立地下步行系统,促进人车分流。
(2)停车设施不足,需要完善地下停车设施,提高使用效率。
(3)过境交通与目的交通冲突严重,需要利用地下空间系统疏导。
(4)市政设施老化陈旧,容量不足,需要结合地下街等设施进行梳理和扩容建设。
规划目标: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以地铁、地下步行、地下停车、地下道路、市政等功能为主,统筹防空防灾,优先保障公共利益,注重解决城市问题,打造舒适、便捷的地下城。
布局结构:6条地下街为骨架
以6条地下街为骨架,通过地下连廊连通整合地铁站、沈阳站站前地下广场、地下街、公共建筑地下公共通道,形成地下步行网络和停车网络。规划地下城总规模约13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街约26万平方米,成为地面空间和功能的重要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