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 2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新规:承兑与贴现落差**
中国工商银行(1398.HK: 行情)(601398.SS: 行情)一位省分行的票据负责人介绍,票据融资当前的负增长,与从今年开始正式施行的资本新规有关,银行为此都在提前压缩规模,按照相关规定,票据承兑,贴现以及转贴现都将计提资本,特别是后两者.
具体而言,票据承兑的计提办法不变,票据贴现的风险资产权重由之前的4个月以下计提0%,4个月以上计提20%,变更为3个月以下计提20%,3个月以上计提25%.
除此之外,一位股份制银行新资本协议管理人士介绍,转贴现市场同样影响巨大,由于银行间的票据交易赋予了对手方追索权利,因此按照资本新规,即使是卖断式的转贴交易,卖出方仍然需要计提风险资产.
"具体比例可能需要看对手方的情况,比如农信社是100%,一般大型银行之间,也会有20%的比重."该新资本协议管理人士指出.
不过,虽然有资本硬约束,受访人士多数对今年票据融资的绝对新增规模也不完全悲观,因今年融资环境也有对票据融资有利的一面.
"从1月份来看,一般性贷款新增可能会同比减少,因现在部分融资转向了债券等方式,部分银行可能需要票据融资来替代."赵慈拉称.
业内人士同时警示,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银行此前被迫减少的票据贴现部分从银行体系流向了表外影子银行.
根据央行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数据,2012年最后四个月票据融资月度数据为-2,170.50亿元,-732.78亿元,-375.83亿元,-1,909.38亿元.
多位市场人士介绍,目前承接这些贴现需求的主力来自民间票据公司,以及信托、券商、理财等资产管理通道业务.
这种说法得到了来自券商人士的认同.上海一位券商票据资管业务人士就介绍,今年他们的大量业务就是以收益权的形式,过桥或者持有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
不过,民间票据公司的过度活跃以及通道业务的影子银行性质,无疑将增添监管层压力.去年杭州就曾发生涉案900亿元的民营票据中介公司案件.
**承兑虚高:市场与监管背离**
票据贴现的表外化风险或许可以通过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来加以防范,但市场人士认为,上游环节的承兑虚增,更应该引起关注.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13.1万亿元,期末未到期余额8.4万亿元.
票据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本身有旺盛需求.而由于票据承兑行和贴现行一般不是同一家银行,票据承兑又可以给银行带来承兑手续费和保证金存款,票据市场签发开票和承兑环节一直存在着较为粗放的行为.
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拿着采购合同或者税票复印件,就可以在银行开出承兑汇票,且由于银行之间系统没有连接,同一个复印件可以在多家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引发票据承兑市场杠杆虚高.
对此类风险,监管层已是频频出招加以防范.无论央行去年7月份发布的《关于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还是银监会10月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在承兑及贴现过的合同及税票上加以注释,都在强调合规风险审查,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杜绝虚假开票等要求.
1月中旬,票据市场又传出央行将升级系统,税票贴现后将被要求立即注销的消息,虽最终被多家银行否认,但多位票据人士表示,央行目前管理的主要是电子商业系统,且不论税票注销本身是否合规,这种政策对规范票据市场也可能作用有限,因在票据市场整体规模中,电子票据市场的占比较小.有资深人士测算,电子票据市场承兑余额仅在3,000亿元左右.
尽管监管层用心良苦,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监管重点却并未真正抓住票据市场风险的要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