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1 18: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时期的买房故事
温州楼市真的如外界传闻的那样出现崩盘、楼价腰斩了吗?我们确实不能以某个楼盘当年被炒房族托高的巅峰楼价,对比现在的二手价,从而判定楼价已经狂泻。从官方数据可以还原比较真实的温州楼价: 2011年最高位时大约是3.4万元/平,现在则是2万元/平,总体跌幅约三四成。
曾经,疯狂炒房暴富
炒房团“全军覆没”?多数只是“白干了几年”
任何一个投机牛市,都有一群“神人”作为热钱符号。代表中国楼市前几年疯狂岁月的符号,无疑是“温州炒房团”。
黄金岁月 炒房如印钞票
“温州炒房团”最早始于2001年,当时《温州晚报》牵头组团到楼盘现场看房购房,这种把商务考察与旅游观光两者合一的异地营销方式,算是第一个“吃螃蟹”,市场反响热烈。2001年8月,首个150人的购房团抵沪购房,仅两天时间,就有48人签约下单,首个购房团成交总额5000多万元。当时有一个说法,上海世茂滨江60%的房子被温州人买走了。
记者采访了当时的炒房团组织者曹先生,他现在已成功转型任职某大房企的销售总监。回忆起那段“赚钱易过借火”的岁月,还忍不住嘚瑟:“我们组织数百人包机去炒楼,收入包括四大块:一是人均收五六百元的报团费;二是楼盘给我们的销售代理费;三是成交佣金;四是客户一开心赏赐的丰厚红包。”温州炒房团的“路线图”向北跨越长江,向西溯长江而上,向南奔赴海滨城市……炒房团成员也从企业老板,逐渐壮大到一般的工薪族。占据温州40%市场份额的本土房企中梁地产集团常务副总陈永峰对记者感慨地说:“2010年我们开发的香堤半岛开盘卖25500元/平,后来升到38500元/平,再被炒房团炒到6万、8万甚至10万元。认个筹转下手就能赚几万元。”
放松限购 会否卷土重来?
随着这轮“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开始,温州炒房团中的很多人被大量的房产套牢,甚至还要欠上巨额债务。然而,温州炒房团是否真如外界传闻的那样血本无归、过着一贫如洗的悲惨生活呢?错了。大多数温州人家底厚实得很,很多炒房者其实早年已经获利甚丰,这次调控所导致炒房亏损,顶多也只是令身家缩水,白干了几年而已,远没有到伤筋动骨揭不开锅的境地。像一位在当地大学教书的老师,多年来兼职炒房。他最早期投入的是150万元,从2004年开始在上海炒房,不断买入卖出,几年下来加上在实业方面的投资总共赚到了2150万元。他用这些钱在楼价最高峰时在温州买了9套房子,如今被套住了,市值只剩下1100多万元,身家蒸发了1000多万元,但算总账,他之前还是赚到了。有数据认为,温州炒房团要“全军覆没”至少要满足一个条件:全国房价下跌30%~40%以上。而目前除了极个别城市,暂时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跌幅。所以说“此前盈利巨大的炒房团现在已一贫如洗全军覆没”,纯粹炒作而已。
至于说限购限贷松绑以后,炒房团会不会卷土重来?当地专家一致认为“不可能”。楼市已进入调整期,楼市不可能再出现大幅飙升。而且很多人在这轮炒房中吃了大亏,资产大幅缩水,很多人都不敢再贸然涉足炒房。所以,对温州楼市来讲,“跌跌更健康”。
一群“神人”玩转一段楼市疯狂岁月
“温州炒房团”的前世今生
如今,痛定思痛
温州楼市启动“纠错模式” 10月楼价止跌
根据温州市房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温州新盘再度出现“零供应”,而市区住宅销售8.22万平方米,成交697套,较去年同期的648套基本持平;相比9月的1293套,则环比下降46%。从数据上看,10月份温州市房产销售量并未受新政影响而出现大面积回暖迹象。10月份,市区住宅成交均价为2.03万元/m2,也是温州房价连跌36个月后首次持平。
根源:供求失衡 监管不力
当初是什么因素造就温州成为炒房“天堂”?泰和地产总裁林育的分析相当到位。首先,是土地供应结构极其不合理,供应持续偏少,2011年及2012年温州土地供应分别只有18.45万平方米和21.9万平方米,这如何能满足当地五六百万人的购房需求?直到2013年才开始增加土地供应,但长期上市量太少造成的市场饥渴,是促成疯抢新盘的根本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地对房地产交易的监控一度缺失,前几年市场乱象丛生,预售条件不严格,挖坑就可以开盘、随意转名过户、对发展商的资金账户监管不严格等,所有这些都助长了非理性的炒房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饱尝苦果的温州房地产市场已经启动了“纠错模式”,首先是增加土地供应,2013年土地供应猛增至69.5万平方米,相当于2012年的三倍多。在土地饥渴时代,溢价200%拿地是常有的事,但今年以来80%的土地都是以底价成交,土地价格下来了,发展商求稳打短平快,楼价稳定是可以预期的。然后是调整产品结构,从2013年开始,“刚需”户型才开始在温州市区出现,目前市场主力产品以88~140平方米为主。
此外,还推出了遏制炒风的撒手锏:提高预售证发放条件,规定达到“正负零零”才能开盘,而且开盘前的储客期不能超过半个月,下订后不可随意转名。
温州限购启示录
民间资本脱离实业祸患无穷
从这次温州之行的调查发现,温州炒房族的销声匿迹、温州楼市的神话幻灭,根本的问题并非出现在房地产本身,资金才是背后的关键因素。对于温州而言,房地产、实体经济、金融系统环环相扣,哪一环都不好解。
2008年4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刺激了温州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不仅催生了“温州炒房团”横扫全国各大城市托高各地楼价,最要命的是让众多本身与房地产投资毫无瓜葛的温州实业家们,从企业“抽血”炒房。“银行对企业授信过多,只要40%的抵押、60%担保就能贷款。地方贷款突然爆发,银行找上门来希望企业贷款投资,很多小企业主几乎一夜间身家暴涨,钱多得不知该投向哪里,然后又听闻房地产最容易赚快钱,于是便抱团进入。”某商业银行温州支行总经理形容当年的市场真是被热钱冲昏了头脑,“起码有20%~30%的企业都参与了房地产的投资,可谓全民参战。”
全民炒房吸走了温州丰裕的民间资本,经济脱实向虚导致实业失血、传统低端产业错失转型良机,资金成为制约着整个温州各行各业的枷锁。
直到现在,我们在温州街头所见到的遍地开花的大小楼盘,有很多都是当年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股东组合而成的“草台班子”发展商开发出来的。当地人介绍说,曾经有一家开发商股东就有300多个,融资渠道就像民间集资一样,资金特别复杂。“业余部队”一上来拿了地以后,没有专业的设计、市场调查和策划推广,开工挖坑就卖楼,最终也导致了为赚快钱而乱象丛生。君不见,以民营经济见长的温州,至今没有出现几家具备强大实力的专业房地产开发商。
“温州样本”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民间资本为什么热衷抽离实业?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限购政策虽然令炒房团一夜间销声匿迹,从表面看高热是退下来,但落下的病弱身体还需要从根子里强筋健骨,显然,放松限购和限贷肯定不是固本培元的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转变的远不仅仅是温州。
限购与解限进程
2010年10月:不管名下有无房可再买一套。
2011年3月14日:出台温州版“限购令”,限制本地户籍家庭购买第2套住房,这与新“国八条”要求的“限购第3套”政策相比,更加严苛。
2013年8月:对限购政策微调,已购买1套住宅的本地户籍家庭,可以再购买1套住宅,但名下所有房产只能是2套,之前名下无房产的可以再购买2套。
2014年7月28日:宣布放开限购,房屋交易登记时不再核查现有住房情况。在外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在温州购房享受与温州市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主流媒体地产主编
当地楼市
限购基本实现房价合理回归
温州素有“全国楼市的风向标”之称,于今年七月羞涩地放开了限购,成为全国第一批放开限购的城市之一。但是限购放开后,从九月的成交量看并没有明显迅速反弹或者上升,从温州住建委官网发布的信息看,八月份温州四区(含开发区)住宅一手楼盘销售面积为7.45万平方米,套数为727套,到了九月份有了一波楼市“小阳春”,成交15.54万平方米,套数为1293套,比八月增长了近一倍。但是十月又有回落。
温州这座城市的开发量一直不大,这可能与银行限贷没有完全放开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从最近这个月看,购房人气足了很多,看房的人、询价的人明显增加了。据官方数据发布,温州房价开始企稳,结束了36个月的持续下跌现象。其实,36个月下跌的背后,还有一个喜人的数据:就是温州新房的库存量并不大,这种现象给一些“刚需”购买者增添了一定的购房信心。温州的经济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些发展缓慢,但是温州人不缺钱,他们缺的只是信心,买涨不买跌是温州人购房心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还有就是在“金九银十”的季节,成交量没有明显上来,可能与新开盘的楼盘数量有着一定的联系。九月和十月,温州四区(含开发区)新开盘的楼盘并不多。十月份的万科金域传奇一期、11月的温州立体城、四季原著、温州碧桂园二期,据了解出货率都在七成以上。
温州四区(含开发区)的住宅成交量来看,8~11月比上半年开始有好转。正如温州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讲的那样:“温州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下,基本实现了房价合理回归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