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8|回复: 3

[转帖]中街地下挖出清末“老中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8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nbsp;&nbsp; 10月16日,在恒隆广场建筑工地上,记者目睹了出土的建筑遗迹,领略了百余年前沈城中街路的商贾繁华。 <p></p><p>  临街店铺买卖兴隆</p><p>恒隆广场建筑工地位于沈河区中街路北侧,占地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该工地位于辽代沈州城、明城、清城范围内,在开工之前,开发部门主动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取得联系,请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古发掘。10月1日,在考古专家刘焕民带领下,考古人员进驻该工地,进行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p><p>  10月16日上午,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毗邻中街路北侧的建筑工地上,“品”字形出土了三座房址。1号房址露出了西北角房基,考古人员认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紧邻1号房址北侧的2号房址,长4.7米、残宽2.5米,西山墙外有一青砖立砖砌筑的烟囱基座“狗窝”。该房址内东侧,有一个炉灶的两个灶口。与1号、2号房址西邻的3号房址,室内有南北相错位的两个炉灶,均无烟道。</p><p>  刘焕民介绍说,这些房址均不是民房,而是买卖店铺的手工作坊房址。这些炉灶没有烟道,证明曾用来加工熟食品、洗染衣物等等,只需在灶底点火,而无须设置烟囱。从这些房址内出土的碗、盘、勺等青花瓷器残片分析,2号、3号房址的年代,应在清代晚期。足见早在百余年前,沈城的中街路就已成为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的繁华闹市。</p><p>  首饰作坊具备规模</p><p>  在该工地西侧的4号房址中,出土了30余个大小不等的坩埚,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p><p>  4号房址为三间房布局,房址内出土的30余个坩埚,仍残留着当年熔炼铜水时留下的铜绿锈。刘焕民介绍说,这个房址和这些坩埚,很有可能是清代晚期时,一个金银首饰加工作坊的遗迹。当时的金银首饰盛行铜鎏金、铜鎏银,这些坩埚是专门熔炼铜水后,再加工各种首饰的。</p><p>  据史料记载,该房址处为清代末年的一个首饰加工作坊,即原沈阳市金银制品厂前身。当时,中街路上的店铺、门市,大多为“前店后厂”,即在后院加工成品后,再拿到面对中街路的门市、店铺里出售。</p><p>  深挖窖藏储存水果</p><p>  在该工地东侧、南距中街路约20米处,考古人员挖掘出一个完整的“井口”,初步认定这个“井”应为“窖藏”。</p><p>  该窖藏口沿用青砖立砖砌筑,内壁、底部均用青砖砌筑,十分规整。据刘焕民分析,该窖藏年代在上世纪初期,是商贾用来储存水果的“地窖”。当时没有冰箱、冰柜等保鲜器具,水果商便想出这个好办法,将水果置放在地窖内,以便延长保存日期,在冬季水果匮乏时拿出来,卖个好价钱。根据该窖藏的位置,其南面临中街路的店铺,应为一个水果商店。而该窖藏所在地,应为水果店的后院。</p><p>  刘焕民介绍说,在恒隆广场建筑工地上,距地表1.5米以下便是文化地层,可见此间文化堆积丰厚,显现出沈城中街路附近经济繁华历史。考古工作者们将在此进一步考古发掘,以期探明辽、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沈阳方城内的地层与居住址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再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政治、经济、文化风采。</p><p>  本报高级记者邱宏</p><p>转自沈阳晚报。</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发表于 2006-10-19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当年的饭馆啊?[em01]
发表于 2006-10-20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砖头卖了吧,中街每家大商店一块转,这样就可以吹嘘他们“历史悠久”了[em01]
发表于 2006-10-20 0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题材,建议好好炒做一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5-7-18 19:05 , Processed in 0.0823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