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5|回复: 1

“色即是空”原来是这个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2 21: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事物的本质。
词语解释
出自大乘空宗理论的经典著作《心经》,全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大乘佛教(包括禅宗)的一般解释:
色亦法也。在佛学中,这个“色”指“色界”或“色法界”,属色理,相当于物质(现象)世界,属物理;“空”是变化、运动之意,指“空界”或“空法界”,即“真如界”,属空理,相当于真际或真实界,属真理。
空色不异,谓理事不二,事外无理,即空不异色;理外无事,即色不异空。异、离也。不异、不离也;不离。合一也。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学名词﹕空色一如;理事不二。所谓一如观、不二观。
受、想、行、识这四者是心理现象与精神现象。
事实上,“空”观虽出自大乘佛教,但却是所有佛教的根本理论,无论各乘。
佛教讲“色”“空”的关系时强调一切法“缘起性空”,色是缘起所起。其实二者的关系用老子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方程式E=mc2(即质量就是能量,反之亦然)共同来解释更加准确。
佛教的“色”“空”和“四蕴(受、想、行、识)”这三者的哲学逻辑关系就是物质、运动和精神三者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翻译成:
物质的、现象的一定是运动的、变化的;运动的、变化的一定是物质的、现象的。两者是一回事的两面。精神现象也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2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5-16 04:01 , Processed in 0.0738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