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9|回复: 1

[转帖]看不见票房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4:39 经济参考报
<>  曾有影评人不嫌肉麻地说,贾樟柯是60年代的戈达尔。如果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的话,4月8日,贾樟柯解禁后首部获得公映资格的电影《世界》的票房失利就谈不上是什么挫折。终其一生,独立电影的先驱戈达尔也没有成功地从头到尾说完整一个故事,他的名言之一是:“我不会拍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一语成谶——这位法国电影大师确实只赢得了极少数人的热爱,尽管这种热爱有时十分狂热。

  最近一两年来,那些曾经的“地下电影”或“独立电影”的中国导演陆续敲开了电影院的大门,过去只能在VCD与DVD爱好者中间口耳相传的电影人,终于有机会为更大多数的老百姓拍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只不过,贾樟柯们的努力看起来还不够成功。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世界》的票房成绩显然不佳。比如,在上海享受大片待遇的《世界》首日公映只取得区区1万元的票房收入,同样的惨淡情形还出现在北京、杭州、沈阳、成都、武汉等各大城市。据说,很多城市因此而调整放映计划甚至直接停演此片。</P>
<>惟一例外的是深圳,据报道,《世界》在4月9日的票房突破10万元,与近期的其他国产电影相比算是成绩优异,“大大超过了院线的预期”。老实说,如果10万元的票房就能称为“全线飘红”的话,也只能说明各家院线的“预期”原本就不高。

  当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们还处于地下状态时,他们是小众心目中独立特行的先锋电影人,是国外各大影展宠爱有加的拿奖专业户,是疲软的中国电影翘首以待的未来拯救者。只是,他们能担起此等重任吗?

  2002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一书,书中搜罗的“档案”包括了如下这些名字:章明、姜文、张元、王超、路学长、娄烨、王小帅、贾樟柯。而归在他们名下的未能公映的电影名目则还要长一些:《巫山云雨》、《鬼子来了》、《妈妈》、《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安阳婴儿》、《周末情人》、《小武》、《站台》……

  该书的《序言》如是写到:“电影工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许多更年轻的电影制作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在国营电影体系之内工作。基于这些原因,他们更乐意把自己称作独立电影制作人。”相对于传统的独立电影定义(指没有主流电影公司赞助的小成本电影)而言,上述说法或者更能概括贾樟柯们曾经的状态。

  2002年,张元与北大华亿签定《绿茶》的拍摄合同,宣告自己回到所谓“体制”之内。可惜的是,这个被看作是“意外之喜”的事件,没有给我们带来有同样“意外之喜”的电影。味道寡淡的《绿茶》远不像绿林豪杰们口头禅所说的那样,“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反倒颇类似钱钟书先生《围城》里调侃烤红薯的妙语,“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世界》也是如此。对于不知贾樟柯为“何许人也”的观众,这部仍然保留了他地下时代风格的电影太过无趣;对于《小武》、《站台》的拥趸者而言,投身商业片怀抱的贾樟柯又显得不伦不类。如此看来,票房惨淡,在所难免。

  不妨换个角度看待曾经的“地下电影人”面临的问题。能够在DVD影碟机前看3小时10分钟的超长“闷片”并将其视为中国电影杰作的影迷,跟愿意掏40元钱进影院享受1小时40分钟标准片长的影迷未必是一拨人。即使是,他们在两种不同观影状态下的心境也未必相同。千辛万苦觅得一部传说中的“地下电影”,考虑到它的来之不易,纵使制作稍嫌粗糙,故事过于沉闷,咬咬牙看下来,有心者也还能体味到其中别具匠心的诚意和创意;自掏腰包上影院,又有几个人愿意捧着爆米花忍受两个小时的不知所云。正如榴莲虽好,却终归只为部分偏嗜其物者所青睐,而普通老百姓却多半接受不了;又正如豆腐味道固然妙不可言,一般人却“有肉不吃豆腐”是也。

  话又说回来,除了张艺谋、冯小刚等少得可怜的几位导演,近些年来,中国又有多少电影能够称得上是卖座呢?在一个畸形的电影大环境里,有人尚且坚持创作电影就值得额手相庆。列位看官,须知由独立电影人成功转型成为商业片大师的导演实在是屈指可数。

  索斯伯格就是少数派中的一位,这个天才导演早在1989年便凭借一部独立电影《性·谎言·录象带》一举摘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时年26岁。成名之后的索斯伯格很快进入主流电影渠道,不过,这位老兄却一度无所适从,先后拍摄的《卡夫卡》、《大山之子》、《控制之下》都遭遇票房上的冷落,直至2001年,“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出演的《永不妥协》和奥斯卡影帝道格拉斯出演的《毒品网络》才让他扬眉吐气了一把。这以后的《正面全裸》、《12罗汉》无不叫好叫座。我的意思是说,高明如索斯伯格,也需要10年时间才能得到市场认可,毕竟,他在这个秩序井然的江湖之外徘徊得太久。对于贾樟柯们,恐怕也要有些耐心才是。

  坦白讲,一些专业电影学者满怀热情介绍的独立电影作品,多数都让我这类品味庸俗的人看得郁闷不已。看不见的影像当然不需要票房加以检验,而一旦这些导演们获得了拍摄“看得见的影像”的资格,收获的却总是“看不见的票房”,这种资格也就岌岌可危了。

  末了,我想到了周星驰在《食神》一片中的台词:“作为一个厨师,应该考虑到顾客最细微的心理,就好比三级片女明星,都要隆胸来取悦观众。你还有点潜力,不过先整过容再说。”话说得是糙了一点,道理却一点不糙。

  作者:周之江

</P>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50418/143920231.shtml
发表于 2005-5-8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现在票房就是一切,大家都要吃饭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5-25 16:18 , Processed in 0.0780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