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1|回复: 4

[转帖]《激荡三十年》写活中国企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激荡三十年》一本不枯燥的中国企业变革史,没有上纲上线的理论探讨,没有让人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只有大量的史实细节将中国企业的过往30年,那些人和那些事的经历铺陈与记录进行生动鲜活的描述:1978年的柳传志是从《人民日报》上介绍养牛的新闻中判断中国的改变要开始的;雇用了8名以上的员工的小工厂就要被整顿;在自行车的篮子里放了超过8只鸡鸭就算是“投机倒把”;霍英东判断中央政策是否会变的依据是首都机场那幅有女人裸体形象的广告是否仍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带我们走过一段怀旧的路程,一个人、一个故事才让人听闻沉重的叹息,下一个人、下一个故事却又倏忽调动起激扬的情绪……<br/><br/>  图书档案<br/><br/>  书名:《激荡三十年》<br/><br/>  作者:吴晓波<br/><br/>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br/><br/>  定价:35元<br/><br/>  近日,《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来到沈阳为新书宣传推广,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br/><br/>  记者:当初你怎么想到写这本书的?<br/><br/>  吴晓波:2004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国外的学者对中国判断十分感性化,因为我们拿不出完整的关于企业发展的历史描述,而且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就30周年了,到现在为止蛮丢脸的是,我们居然缺乏完整的案例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描述,我们在实业界也拿不出真正的创新成果,所以那时我意识到,已经到了要总结中国当代商业历史的时候了。<br/><br/>  记者:写作当代史最大的困难在于作者极易被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所蒙蔽、捉弄,你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的?<br/><br/>  吴晓波:写作当代史,容易的是我们可以向当事人求证事件真相,困难的是判断历史的是非对错。所以我始终坚持一个纲性的写作逻辑,就是写作严格以民间资本、国营资本、跨国资本这三种经济成分的博弈、交融为叙述主轴,任何叙事都不偏离这个主轴,至于是非对错皆由别人评说。写作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细节描述,很少下结论,我想这也是历史写作的方法之一。<br/><br/>  记者:《激荡三十年》很受经济学人士和企业家的欢迎和喜爱,那么这本书对其他普通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br/><br/>  吴晓波:这本书出版后,反馈最大的人群一是企业界、商业界人士,另外就是许多80年代的年轻人。这本书写的是他们出生前后发生的事情,他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而在这之前又找不到更好的读本。这本书用的是编年体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轻松、直观地了解眼前的历史,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好起来的?今天成功的企业家当年都有怎样的辛酸经历?年轻人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掌握过去,把握未来。<br/><br/>  记者:您认为这本书最吸引读者的是什么?<br/><br/>  吴晓波:是它的生动性。我希望写出的东西能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得懂、喜欢看,所以这本书基本上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由大量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构成,而不是到处堆满理论,让人看了感觉生硬、似懂非懂。<br/><br/>  记者:目前出版的是《激荡三十年》的上部,下部进展怎样?何时出版?<br/><br/>  吴晓波:下部还在创作当中,大概7月至11月完稿,明年1月出版。<br/><br/>  专家点评:<br/><br/>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br/><br/>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br/><br/>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br/><br/>  ——哈佛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br/><br/>  十本签名书免费赠读者<br/><br/>  为了答谢读者对《激荡三十年》的关注和热爱,作者吴晓波特向本报读者赠阅十本其亲笔签名的《激荡三十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拨打我们的电话进行索取,我们将向见报之日起前十名拨打电话的读者赠送此书。抢书现已开始,机会不容错过!<br/>转自 时尚生活导报&nbsp;&nbsp;&nbsp;&nbsp;
发表于 2007-5-28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精彩的一本书.</p><p>真实的生活比戏剧更加跌宕起伏.好多曾经辉煌但也已经忘记的名字又被这本书唤醒.</p><p>作者在经济观察报上有自己的专栏.我很喜欢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买了这本书.</p><p>遗憾的是,在中国改革的前20年里,东北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次数有限,这也从一个侧面显出了东北在改革过程中的边缘化,不再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p><p></p>
发表于 2007-7-1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听过
发表于 2007-7-2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9 16:13: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0 0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支持..</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5-6 00:23 , Processed in 0.0817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