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9|回复: 3

关于大连、大连人、大连人与沈阳人的过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2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大连
1、广义大连
大连市行政区划下的市内四区(中、西、沙、甘)、远郊二区(旅顺口、金州)、北三市(庄河、瓦房店、普兰店)。
2、狭义大连
中山、西岗、沙河口三区,勉强带上甘井子区。
3、大连的由来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地区,1899年在青泥洼建设商港和城市,命名为“达里尼港”和“达里尼特别市”。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了俄国的关东州(现辽南地区)。1937年日本关东州厅衙门由旅顺迁至现大连市政府大楼。1945年苏军接管旅大地区,至1949年,金州以南这块土地同时设立有旅顺市、大连市(现中、西、沙地区)、大连县(现甘井子、大连湾地区)三个行政区划。1949年旅大行政公署成立,同年撤并大连市、大连县,成立旅大市。1959年,辽阳专区的新金县、复县,安东专区的庄河县划归旅大市。1966年辽宁省成立辽南专区,将金县、新金县、复县划归辽南专署,庄河县划归丹东市。1968年辽南专署撤销,上述四县重新划归旅大市。1981年国务院又将旅大市改为大连市,后又将金县、新金县、复县和庄河县演变成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形成了现在的市内四区、远郊二区、北部三市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大连人
1、广义大连人
具有大连市户籍的所有人+出生在大连生活工作在外地的对大连有强烈认同感的人+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各地长期在大连生活工作但没取得大连户籍的人。
2、狭义大连人
祖籍山东、河北、满洲、朝鲜半岛,祖辈或父辈于1899-1949年间来到中山、西岗、沙河口,及甘井子区(限老甘井子区域)的大连人。 其中祖籍山东者占80%以上。
3、大连人分类(仅就来源)
a. 大连土著:狭义大连人中的一部分;
b. 新大连人:1949年以后移居大连地区的大连人;
c. 类大连人:a、b以外的大连人。旅顺、金州、北三市人及未取得大连户口的长住移民。
4、大连人的来源
a. 类大连人
旅顺、金州、北三市大连人
明朝以前,历朝历代对辽南尤其是金州以南这块土地都没有过实质性的统治。直至明初,朱元璋的部队由山东蓬莱渡海至狮子口,因渡海顺利改狮子口为旅顺口,从此有了旅顺。明清两朝,不断有山东老乡渡海到旅顺定居,或经现旅顺北路相对平坦的道路,取道金州、北三市、丹东,深入东北腹地构成东北汉人的主体。那些留在大连地区的就成了类大连人的祖先,很长时间他们一直称自己为旅顺人、金州人……
b. 新大连人
新大连人包括两大部分:其一,分配到大连工作的外地大学毕业生、从外省市调入的政府工作人员、军队转业军人及其家属。其二,特指改革开放后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三省、内蒙地区来大连生活和工作的新移民。
c. 狭义大连人
1899年沙俄开建“达里尼港”和“达里尼特别市”,为此从山东、河北招募大批农民从事工程建设。由于用工量大,致使山东尤其是山东胶东地区的农民开始大批涌入以现中山广场为中心的新兴区域。日俄战争后,日本把大连地区纳入其版图,在大连地区大肆建设,又吸引了更多山东移民进入大连,进而形成自1899-1945年间历史上第四次汉人向东北地区的移民潮。日本统治期间,还有大量的日本、朝鲜半岛移民和少量满洲人来到大连,光复以后几乎全部日本移民返国,部分朝鲜半岛移民留在了大连构成了今日朝族大连人的主体。1899-1945年间以山东移民为主体人群,融合少量河北移民、朝鲜半岛移民和极少量当地先民、满洲人形成了狭义大连人。
三、大连人与沈阳人的过节
1、沈阳人
自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以后,沈阳开始快速发展,沈阳也很快成了一座移民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四通八达,沈阳吸引了四面八方各地、各民族人群来定居,从而形成了沈阳人。沈阳人的多地区、多民族来源,决定了沈阳人对外地人的包容品质。
2、语言
谈到语言好像有点跑题,其实不然。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除了瓦房店以南的辽南地区和丹东部分地区外,东北其他地区的语言都比较接近。其实东北汉族先民早已在东北大地上形成了东北汉语方言,不仅是东北汉人使用,很多受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也使用。第四次移民潮开始以后,山东移民向东北腹地扩散成为东北人的一部分,随着浓度的降低,山东方言也逐渐被东北方言所同化。而在山东移民浓度大的瓦房店以南的辽南地区和丹东部分地区,山东方言与当地东北方言融合产生出与山东方言更为接近的大连方言。
3、泛沈阳人
大连人眼中的操东北方言的东北人。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际交往自闭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相当一部分大连人与操东北方言的东北人交往极为有限,他们很难区分东北各地区方言的差异,主观地把操东北方言的东北人全部定义为沈阳人或北边人,即泛沈阳人。
4、大连人与沈阳人的过节
与其说是大连人和沈阳人的过节,不如说是大连人和泛沈阳人的过节。
a. 第一次结怨
大连人和沈阳人的第一次结怨,准确地说是狭义大连人和满洲人的结怨。日本统治时期,在大连日本人是最高统治阶层;其次是朝鲜半岛移民,其中很多是日本人的帮凶(俗称二狗子);再次是技术工人、班组长的满洲人(沈阳、长春、哈尔滨);最次是作为劳工的狭义大连人。对于日本人、二狗子,大连人敢怒不敢言,甚至极尽讨好之能事;对于与自己地位相近的、同是中国人的满洲人,大连人心中愤愤不平:同为中国人你们满洲人凭什么管着我们?尽管无力改变低人一等的地位,大连人尚可时不时地向满洲人发发怨气制造些矛盾,并把对日本人和二狗子不敢发的怨气发到满洲人身上去。说太君好,说满洲人坏,此为第一次结怨。
b. 第二次结怨
文革及文革后期。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那是一个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瘠的时期。而作为三省通衢、东北第一重镇、辽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阳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相对富裕一些。商业发达一些,商品多一些;演出和体育比赛也集中在沈阳进行。那时东三省各地的人们到沈阳来除了公干,更多的是求医问药、买些紧俏商品、逛逛公园、看看演出。大连人来沈阳也不例外,只是大连人面对城市间的差距,不能像其他地方的人们那样心里平和,反而是愤愤不平心生怨气。在沈阳期间由于语言和处事方式上的差异,难免在与泛沈阳人交流上产生歧义,以致产生误会进而导致结怨。结怨也在三个方面集中体现:
其一语言交流。各以各的方言为正统,难免出现鸡对鸭说的结果,歧义在不经意中产生,以致古道热肠的沈阳人被坏人。就是大连人时常说的:“向沈阳人问路,他们可坏了,尽给指反道”。其实真的冤枉沈阳人了,他们往往是热情爆棚自以为明白了大连人用方言提出的问题,结果真心实意地帮了个倒忙而已,也惹来大连人的误解,并为大连人记恨;
其二购物冲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紧俏商品排队、凭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沈阳本地人都很难如愿。大连人在和泛沈阳人争购商品时难免发生冲突,孤军奋战难免常常处于下风,由此也产生了对沈阳人的怨恨;
其三第四候车室现象。那时的交通是以铁路为主,往辽南方向和辽阳、鞍山、大石桥、盖县、熊岳等的旅客都要在沈阳站的第四候车室候车。第四候车室里主要的语言是大连方言和东北方言。那时人们出行就一个字“挤”,火车几乎都超员。人挤人、行李挤行李、行李挤人。为了在漫长的旅途中能有个相对舒服的行程,尽早通过检票上车占位子就成了不二法门。可以想象检票口前的拼争该有多么惨烈,吵骂争斗时常上演在所难免。在那拼争的人群中,占少数的说大连方言的大连人自然成为说东北方言的泛沈阳人群起攻击的对象,也因此大连人把所有委屈都理解成拜沈阳人所赐。其实第四候车室里的沈阳人远远少于占少数的大连人。被坏人,沈阳人真是冤比窦娥呀。
c. 第三次结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之中。大连以其独特的海滨城市特色,无可争议地成为东三省人民看海的首选之地。东三省人民想当然地以为在属于东北大地的大连旅游,会接触到和他们一样是东北人的大连人,他们是抱着对大连人的友好、以走亲访友的心态踏上了大连的土地。然而,旅游的发展对于大连人尤其是大连土著来说却是另一种感受。曾经平静的海滨小城开始喧嚣了;钟爱的海产品价格开始急速上涨;海产品资源迅速枯竭(飞蟹是最典型的例子);原本不太拥挤的公交车上出现了严重拥挤和以前不曾见到的强力占座行为;商场、旅游区充斥着“泥子味儿”的东北方言(大连土著定义的泛沈阳话)。大连土著是那么不希望其他地方的人与他们共处一个生活空间,在他们心灵深处,大连只是大连土著的大连。可这一切却被蜂拥而来的泛沈阳人所打破,大连土著分不清也不愿去分清沈阳人和泛沈阳人,这个帐也就理所当然地记在了沈阳人的身上了。
不同时期的历史结怨的根源之一在于,部分大连土著虽然生活在东北的土地上,却始终游离于东北人之外。然而,随着山东移民的后代大量回流到他们的祖辈也曾经生活过大连地区,极少部分大连土著们最不愿意看到融合已经在悄然发生,大连人的成分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
发表于 2010-7-28 23: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太抬举大连人了 大连蛋大点的地方 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把大连人说的那么好干嘛?大连就是山东叫花子-乞丐的后代!

看不起大连人 出身低贱!
发表于 2010-7-28 23: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我最开始看不上大连人,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媚日了
视日本人为祖先。
发表于 2010-7-28 2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大连自己城市扽人 来论述一下 大连 那种骨子里的自卑  和 出身



寻找大连文化(2009-06-29 01:34:14)转载标签:城市印象大连老街大连文化原创文化  

   

    苦思却不得其意。记得有一东北朋友对我所编撰的《大连的文化和历史》言,大连文化是东北文化,东北最先进的文化。我并不赞同这句话。不若直接说大连文化不是东北文化,大连文化就是殖民文化。大多数人都清楚的知道大多大连人的先祖都是最下层,或许说最没文化。我们先祖所拥有的最多的所能够带来的只能是齐鲁文化中的传统道德和习俗,何来先进?自相矛盾。寻找大连文化的根源,对于我只是偶然的。我小时候有很深的山东情节。前日某个大连孩子亦说,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山东人。我对他说,只有你亲自去了山东你才发觉你不是山东人,我说的不同不是语言、风俗、习惯,更多的是思想。我相信,我是越过了民族心理那道坎。想来可笑,2009年6月13日“纪念文化遗产日,支持大连申请历史文化名城”聚会上,某位大哥对我说,有时候我们也觉得可笑,小鬼子也在间接保护我们大连的老建筑。想想,不由的怀念起高中时代。我模糊记起1991年,我拒绝给日本企业举旗子而遭到老师罚站(那年全日空赞助大连马拉松比赛,市里让高中初中学生在道路旁举印有“全日空”的小旗子做欢迎和宣传)。我记得老师这么对我说,我也不愿意你们去举旗子,但是这是规定。在烈日下,我一个人站在操场上。时间过去了18年。18年如此之快。我对老建筑的情感应该是2003年开始。那一年,我把一生最好的两年留在了青岛,我走遍了青岛。我这一生最爱四个城市,大连、烟台、青岛、厦门。都是海边城市,也都遭受过殖民侵扰。在青岛,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起初我是在给老建筑寻找保护的理由,随着思考我看到其存在的必然。历史上存在过的是必须公正的予以认可。我相信国人会正确对待大连。大连人的不自信包括自卑是骨子里的,甚至某些人内心极其脆弱,而且把这种脆弱意识延续给自己的后代。大连人的自卑多是因为没有正视自己。耻辱的确难以启齿。耻辱不能因为无法启齿而遮遮掩掩,那不是男人的性格,也不是事实。我想起了1991年,苏联解体,叶利钦是这么对俄罗斯人说的,我们俄国人应该放下羞耻心。这句话很适用我的城市。我一个人是无法永远剔除这种病态的自卑的。有人说我拥有武士道精神。那其实是不该被批评的,那也是一种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大多来源于中国,只是融进了日本特色而已。看着日本的礼节,我们或许会想起大唐的风韵。欧洲的文明在很早就进到了中国,只是那时候他们使用的是和平的方式。近代,为了文明输出他们采用的就是侵略。我们大连也成为外来文明强制输入地。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日本,他们对于大连的想法绝不是简单的殖民。在他们眼里,这里是他们将来可以永远的领土,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在落实。大连的规划以及发展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的本土。1914年基本完成了道路的规划,1915-1935年扩建了市区的主要道路,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自来水管道。大连的下水管道是从1906-1935年完成的,甚至听一位在编写大连港史的大哥说大连港的规划甚至一直做到1970年。我们能够正视历史,正视历史不是一味谴责侵略。

     大连人大多是山东后裔。特别是110年来的通婚融合,基本每一个人都拥有山东的血脉。我的一位朋友祖籍是河北,但是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都是山东人。齐鲁是我们大连永远的根。大连人的根不是东北,虽然他所生活的地方在地理教科书里被化为东北的一部分。我看过孟令骞大哥的那部著作《半夜鸡不叫》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其中一次,我看到了“断念想”一词,“念想”是正宗的山东话。多数大连人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东北人绝不是狭隘,那是因为文化。一日,一青岛朋友问我,山东和东北你认为哪一个更亲?我回答,山东。他笑着回答我,那是因为文化同根。大连文化应该是大连人今后唯一的依靠。110年来,从被旧中国政府抛弃三次,无奈的接受命运,到淮海大战的杰出贡献、大跃进时期的杰出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迅速发展大连更多是依靠艰苦奋斗。移民创造了历史,海南丢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建国初期,这些海南丢多数都是文盲,甚至连男女两个字都不知道。建国初期大连地区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大连的文化应该是后天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个世界有许多国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相互联系与包容是必然的。即使没有战争,大连也会打造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自古延绵的。我很奇怪,青岛也曾是殖民城市,但是青岛人骨子里并不自卑。相反青岛人是山东人里最自信的。很奇怪大连人的心理。也许是因为青岛的背后拥有3000年齐鲁的厚重而大连远离山东无法持续吸收营养。不过青岛仅仅比大连大两岁。有些大连人他们骨子里觉得是自己的耻辱,而且把这延续给自己的孩子。香港的殖民历史比大连要长很多,香港人的精神面貌跟我们绝对不一样,他们那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大连就是徘徊在迷茫中,以前大连的工业基础包括港口贸易要超过香港、新加坡。很多大连人只因为无法面对殖民历史,而不去研究它曾经存在的合理性,用些冠冕堂皇的语言轻描淡写。国人大多数喜欢汉唐而不喜欢满清,原因就是耻辱太多。但是历史不是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你必须接受。相信大多数有大连心的人会认可大连文化是齐鲁文化为主,兼容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东北文化、军旅文化等共同组成的。今天的阿拉伯人还使用英语,今天的新加坡人也是用英语,这些都是历史造成的,没人觉得那是耻辱。大连人亦能够正视历史。如今很多大连人在学习日语,很多大连人也在学习俄语。千丝万缕的交流不因历史悲剧而断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5-5-10 03:13 , Processed in 0.0784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