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1|回复: 1

[转帖]易宪容称房产泡沫现在更严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0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易宪容语录:房地产泡沫更严重</p><p>  ■本报记者 周雪松</p><p>  正面回应“因言获罪”</p><p>  易宪容“辞职”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但人们对此还是揣测不断。</p><p>  焦点房地产网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题为“您觉得易宪容辞职的真实原因”的问题中,78%的网民认为是“鼓吹房价要降,引火上身”,只有5%认为是“普通人事变动而已”;而在题为“您觉得易宪容辞职,背后的力量”的问题中,53%的网民认为是开发商,31%认为是相关部门。 <br/>&nbsp;<br/>&nbsp;<br/>&nbsp;</p><p>  中国社科院此前回应说,媒体可能对社科院内部工作程序不太理解,把“辞去行政职务”误解为是“辞职”,事实上,易宪容本人只是辞去所内的行政职务,但仍然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员,这件事情不值得炒作。</p><p>  易宪容一直唱“衰”楼市,几乎成了整个开发商的对立面。一位业界人士曾说,他的“引咎辞职”只是早晚的事情。在中国楼市仍然高歌猛进的形势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p><p>  中国经济时报:外界对您辞去“室主任”一事有一种说法是“因言获罪”,在这件事情上我印象中您一直没有主动或正式出面做过澄清,这是怎么回事?</p><p>  易宪容:这个事情不说,最初写报道的记者找到我,已经向我道歉了,不是“因言获罪”,他那报道就是胡扯淡,那个事就不说了。</p><p>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p><p>  易宪容:已经停下来,不要提这件麻烦事情,这些东西已经过了,不要重提。</p><p>  中国经济时报:有什么想说的吗?</p><p>  易宪容:不希望说,不想说,这件事情不重要。</p><p>  中国经济时报:它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p><p>  易宪容:这些东西不重要,我再说一次,什么影响都没有,本来就不重要的东西,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觉得重要。</p><p>  自称文章无人能及</p><p>  易宪容的勤奋是有名的,而且有目共睹。开专栏、著书立说、写博客、讲学包括在各种场合“走穴”。如今,易宪容除上面这些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外,还要在家带大约三岁的孩子。</p><p>  据统计,易宪容的博客平均4天就更新一次,从2005年10月8日开博起,他笔耕不辍,博文超过了150篇,其中房地产方面的文章占到了65%以上。阅读其文章的人数也从开博时的几百人,增长到如今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其博客的点击量突破100万大关。不仅如此,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媒体,易宪容还开辟了为数不少的专栏。</p><p>  3月26日早晨7点多钟,易宪容早早地在他的博客中接连贴出4篇“易宪容近来部分研究成果”,用表格的方式一一罗列了自己从1997年以来的25本著作?含5部译作?,以及近年发表的大量论文。在他列出的目录中,单纯谈房地产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如他列出的2006 年发表的10篇主要论文中,以房地产为主题的只有两篇,其他的涉及通货紧缩、银行业改革、金融生态和利率政策等。此举被认为是对一些人说他老谈房地产、不务正业而做出的回应。</p><p>  中国经济时报:很多人都知道你很勤奋,大家感兴趣的是您如此勤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迫于生存压力,还是另有目的?比如说为了名利?</p><p>  易宪容:人的生活是多元化的,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你刚才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之外,也就是名利之外,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追求名,不追求利,一辈子也过得舒舒服服。</p><p>  中国经济时报:当然,您现在已经很有名了,是不是为了名气更大呢?</p><p>  易宪容:(没有正面回答,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最近特别注意到印度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人家出生贵族家庭,很有钱,但淡泊名利。)不为名不为利的人是很多的,我也不为生活所迫,做事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我喜欢看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家人也说我很辛苦。天天打麻将、喝酒、去旅游是不是快活呢?我认为这不是快活,我所认为的快活,就是做我本来就很喜欢、本来就想做的事情。</p><p>  中国经济时报:您刚才谈到诺贝尔奖,您有没有想过冲击诺贝尔奖呢?</p><p>  易宪容:这个排除。如果你要想得一个奖,得一个什么东西,你就改变你生活方式了,我不要改,你能做什么事,顺着你的目标做就是了,是否得奖不重要,如果得奖重要,你得不到奖。</p><p>  中国经济时报:您现在开了很多的专栏,写很多的稿子,在众多开专栏、开博的名人当中您算是高产的一位。</p><p>  易宪容:国内要讲高产,比东西多,没谁能比得过我的,不仅要写得多,而且谁的影响大?你看我昨天一篇文章,都没有上博客,别人把我的文章贴上去,有6万多的点击量。我写的东西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这跟你读书有重要关系,如果你读很多书,文章一看就知道。</p><p>  房地产泡沫更严重</p><p>  2004年7月,易宪容撰写的《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一文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1998年开始易宪容就关注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2002年他写了《关注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一文。但是,易宪容真正蹿红并不是在2004年,也不是2002年,而是在2005年。</p><p>  当年央视《新闻会客厅》主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回答中国房地产界最红的人是任志强或者潘石屹这样的房地产大腕儿,已经有些落伍了。易宪容——一个经常对房地产业发表评论的学者,其名气首次超过了任志强和潘石屹。</p><p>  在这篇名为《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的文章中,易宪容提出“房地产业正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如果让国内房地产的泡沫任意吹大,破灭将不可避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对开发商“牟取垄断下的巨额暴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p><p>  中国经济时报:过去您认为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现在还这样认为吗?</p><p>  易宪容:对,不仅存在,而且还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泡沫破灭以后,整个经济会出大问题。现在与过去不同的问题不仅是楼市泡沫,股市也有泡沫。</p><p>  中国经济时报:那房地产泡沫什么时候会破灭,您能预测一下吗?</p><p>  易宪容:不知道,但是最后总有一天是要破的。</p><p>  中国经济时报:两年来房价“越调控越涨”,您如何看待调控?</p><p>  易宪容:主要是调控没到位,调控没利用很基本的工具,宏观调控是什么?宏观调控是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生活中的整个波动,货币政策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利率。</p><p>  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美国加息共加了17次,中国同期只加了三次半,你说我们这个利率有用吗?</p><p>  中国经济时报:您的意思是咱们加得不够,还应该继续加息?</p><p>  易宪容:我们的GDP增长是11%,人家才百分之三点多,经济增长越快利率越高,尽管去年以来也在加息,但一共才加5次半,你加这一点点达不到效果,人家都加17次才有反应。你的经济增长比别人快很多,人家不到你一半。经济繁荣,社会投资回报很高,也就是要素收益度高,你比别人经济繁荣,经济增长速度快,加息比别人慢,利息比别人低,你说能有效果吗,肯定没效果。</p><p>  加息要加到有反应,我们现在仅加了5次半,你加17次看看,也就是说还要加12次半,利率要提高3.24%,才能达到美国那种程度,实际上达到美国那种程度还不够,要高于他们一倍,这是基本经济常识。</p><p>中国经济时报</p><p></p>
发表于 2007-6-21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完全支持<strong>易宪容</str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5-5-4 15:27 , Processed in 0.0750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