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5|回复: 0

“6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银行”温州富商演绎惊天大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1 1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美国买银行的事,我还是要把它干成”,面对媒体的采访,林春平终于承认自己“把没有的事说成有,这是有欠缺的”。   让林春平名动天下的是,春节以后“6000万美元成功收购特拉华州破产的大西洋(600558)银行”的消息曾被誉为传奇之举,如今,这一消息被证实:所谓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我觉得把在美国有企业这件事说得大一点,一是可以提高我自己的社会地位;二是可以跟美国的主流社会、金融精英接触,能够参加一些国际性的论坛,有利于自我发展;第三是今后如果温州发展民营银行,我有机会能够介入,可以插一脚”。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林春平坦然说,“我要总结经验教训,我要反思”。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林春平此举在于通过银行公信力扩大名气,吸引眼球,从而达到吸收民间资金的目的。   “收购”信息忽悠数百媒体   据百度百科介绍,林春平“1970年生,浙江省温州泽雅镇西岸乡小石洋村人,经济硕士,中国春平集团董事长,旗下有十多个子公司,业务广泛分布于40多个国家,在新加坡等国获得了经济学和金融法双硕士学位,深谙欧美金融业规则”云云。   早在2011年12月20日,温州双频实业有限公司林春平在《温州商报》头版刊登广告,“中国春平集团、英属维尔京群岛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因收购美国某银行,需招聘高级翻译、银行高级经理、副行长各2名”的招聘启事,其中说明应聘成功者便可获得“年薪5万—20万美金”在美国银行工作的机会,“集团还将统一办理美国L1签证,三年后自动获得美国绿卡并可带家属”。   今年1月5日,当地一家媒体随后刊发题为《“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的报道,转引林春平的话说,“这次我们共设了6个岗位,目前已经确定2个岗位分别聘用目前在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温籍人才,他们分别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目前总报名人数达18000人次”。另一家媒体甚至宣称:“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尤为煽情。林春平透露,他收购的“美国大西洋银行”有85年历史,位于特拉华州,花费6000万美元,更名为新汇丰银行。   1月30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脱稿赞扬林春平,“温州有位企业家林春平,收购了美国银行,了不起。”第二天,林春平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报道登上了《浙江日报》头版。   林春平对外介绍,美国大西洋银行2008年因金融危机而破产,与控股方接触初期,对方开价6亿美元, 经过两年多与林春平的来往拉锯,最终接受了林春平的报价——6000万美元,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收购。对于大西洋银行的债务由谁承接,林春平只字未提。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在林春平发布招聘启事之后的一个月里,浙江当地至少7家媒体陆续发布10篇报道,广州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四家报纸专程赶往温州,分别对林春平的创业故事、资本路径进行深入报道,但真正轰动全国的是,今年元月21日,一家国字头的媒体使用特约记者的稿件对林“收购”进行报道后,文章被推向各大门户首页,网络、报纸、电视三位联动,钦佩之声潮水般汹涌。国内外数百家媒体也广泛转载,海外华人也惊叹不绝。   有评论称,“收购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内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快改革,不能把它们‘逼’出去发展,否则就会有大规模资金外流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其间林遂成为民间金融新旗手般人物,被推荐为温州市政协委员。   网友撕开“皇帝新装”   按照林春平的说法,全新的新汇丰银行,以吸收小额存款,聚少成多,赚取利息差价的盈利模式。按照林春平的设想,用这种模式每年会赚取500—600万美元净利润。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网易,2月2日,其财经频道转引美资投行(亚洲)有限公司投资部总裁宁女士的话对林春平“新汇丰银行”经营模式表示质疑,“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倒闭的小银行占美国银行业破产总数的八成。为什么这么多最终破产的小银行都没想到采用这个模式实现自救?自己并不看好新汇丰的盈利模式,其对林春平接手一家破产银行的管理能力抱有怀疑”。   2月24日,林春平兴奋地对多家报纸表示,自去年11月试营业以来,他的新汇丰银行已经开始了盈利,“最新的数据都已经出来了,每月起码有七八十万美元的净收入。”   “收购成功”后,林春平在香港申请注册了“世界华商金融协会”并担任执行主席。这与其官方网站的介绍吻合:“中国春平集团是温籍著名侨领林春平先生在香港及内地投资的一家跨国集团公司,总部位于著名自由港香港”,网站的下面总部地址为,香港中环德辅道中112-114号顺安商业大厦6楼5室——让人惊讶的是,该集团“总部”原来仅有一间房。   3月1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王闻在《时代周报》质疑《温商美国买银行:传奇还是笑话》,靠赚取利差过上好日子怎么听也不太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顶端行业,不仅需要一个有风险和开拓意识的领导者,还需要有一个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经营团队。   3月3日,林春平向温州多家媒体出示了几份材料以证明“新汇丰银行”确实存在,一张抬头写着“USA NEW HSBC FEDERATION CONSORTIUM INC.”的“股票”,他说尽管没出现BANK(银行)字样,但仍可翻译成“美国新汇丰银行”。而一位专业翻译人士认为,更为准确的译法应为“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   另一份被称是营业执照的材料,其大意为:“本人Jeffrey W.Bullcok,特拉华州的州务卿,兹证明以下所附的文件是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的证明书的真实复印件,于2011年12月8日上午9:28备案。”   林春平称,网上所言均不属实,他已向警方报案。但他不愿透露“大西洋银行”的英文名称,称自己与这家银行签署了保密协议,不能随便公布。   一个扑朔迷离的“银行”   3月7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进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网站查询了以“大西洋(Atlantic)”为名的银行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包括正在运营和停止运营的银行在内,总共有101家的银行名带有“大西洋”字样,而位于特拉华州的只有一家,全名为“中大西洋银行”,目前被美国银行控股。   特拉华州银行监管专员署查询了“新汇丰”的相关信息称:无论是新成立的银行,还是已经存在多年的银行,只要他们与特拉华州的用户开展业务,就必须在我们的注册系统中。   特拉华州被称为“注册公司的天堂”,据说只要花几百美元,甚至更少的金额,就能在当地注册成立一家公司。“在这里成立公司非常便捷,因此很多人选择在这里成立公司。不过很多人仅仅是注册一个公司名字,没有在这里申请营业执照,也从未在本州开展任何业务。”   “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确实已经注册,注册时间为2011年12月8日,这与“新汇丰”2011年11月11日开始试营业的说法不符合。   《中国企业报》记者获得一份特拉华州州务卿办公室函件称:“此公司是特拉华州的一家公司,于2011年成立。如果要作为银行运行,此公司须由银行监管专员署盖章批准。根据特拉华州企业处和特拉华州银行监管专员署的资料,新汇丰不是——从来就不是——一家在特拉华州有持牌资格的金融机构(原文是It IS NOT - nor has it ever been - a licen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 State of Delaware.)。”   在特拉华州的企业注册网站上,《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同时包含“Atlantic”(大西洋)和“Bank”(银行)字样的公司,只有“ATLANTIC BANKING CORPORATION”,这家公司的注册类型为GENERAL(普通),不是BANK(银行),1978年11月16日注册,已于1984年3月1日倒闭,处于“VOID”(无效)状态。   另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是,经向温州市税务部门查证:林春平在温州注册成立的3家公司,自创办以来,总纳税额为434083元(国税部分)其中,纳税额最高的是温州双频实业有限公司28万元,春平丽泰米业有限公司的纳税额是149873元。当然,不排除林还向海外注册的公司缴纳了相应的税金。   高调的利益冲动   中国春平集团官方网站介绍,集团在大陆子公司地域覆盖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经营业务涉及农业、皮业等多个领域。海外核心子公司多个,2011年集团年总产值达50亿元。林春平经常说:接下来我要开始做慈善家了,钱这辈子我都花不完。   但有网友质疑“林春平有十几个董事长的职务,员工数量不过几十”。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春平经常打太极避而不谈。   在高利率高回报的驱使下,温州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甚至小额贷款公司等成为“地下钱庄”,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林春平此举在于通过银行公信力扩大名气,吸引眼球,从而达到吸收民间资金的目的。一个重要的佐证是,当地媒体报道不久,林春平对《浙江日报》记者说,“最近有个美国财团想收购我们银行30%的股份,开价是1.2亿美元。 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林春平说“至少有200个温州商人已经找我咨询过海外收购银行的事。”   他甚至宣称:在新加坡学习时候结识安南之子,“牵线搭桥让低谷中的他有幸认识一些国家政要,并开始着眼于非洲”。   有网友表示,林春平一事体现出温州人的大胆,但失掉了温州人的务实。   “从去年以来温州因为民间借贷的事,信誉就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林春平这个牛吹大了,对温州的信誉又是个损伤。”温州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章迅挺说,“如果这个事真是假的,林春平应该赶紧出来道歉。”
  3月5日,温州一记者说:“春哥今天掏出厚厚一叠外币在我面前晃,说,你以为6000万很多吗?”高调的林春平有时也努力保持淡定,“转型不等于转行,脚踏实地干事业是温商传统”。《中国企业报》记者多次拨打林春平的电话,对方直接挂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5-19 03:02 , Processed in 0.0796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