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消费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27|回复: 8

《马燕日记》,一个现代版的神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9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马燕日记》一个来自宁夏小女孩,因为不甘心因为家庭穷困而辍学,冒险把自己的三本日记交给一个法国访问团,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为自己争取了继续上学的权利,还为同样命运的其他小女孩争取了机会,该日记被法国发表在巴黎报纸上引发轰动,并转载翻译6国语言。而马燕也以出版的版税赚钱来帮助其他失学女童。</p><p>&nbsp;《马燕日记》,一个现代版的神话。</p>
发表于 2006-12-9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课上老师吩咐,回家要写日记当作业。 <p>  很多孩子回家就忘了老师的话,马燕记得。她用个破本本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p><p>  小孩子不会撒谎,马燕的日记每篇都不长,里面甚至有许多娃娃“过家家”似的游戏写照,但却真实——当时的马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村的小学生。这个回族女孩,用满篇的错别字,写出了“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 </p><p>  孩子写下这话时,马燕的妈妈已经不准马燕上学了。家里穷,妈妈去挣钱,出去一二十天,回来灰头土脸,挣个百八十元。 </p><p>  妈妈听到别人念马燕的日记,掉泪了。 </p><p>  她把孩子的几本日记塞给了一个到村里采访的外国人,想让人家看看家里有多穷,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韩石把它带到了法国,这本差点被马燕父亲卷烟抽的日记,在法国出版了20万册。 </p><p>  靠着这位记者的资助,已辍学20多天的马燕再次回到了校园,这个西海固女娃,从此坐上了另一条命运之船。 </p><p>  西海固是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方之一,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马燕的家就在这里。 </p><p>  2002年,《马燕日记》在法国巴黎出版,当年登上了法国畅销书的排行榜,随后被翻译成6国文字,畅销欧洲和日本。 </p><p>  马燕成了名人。 </p><p>  来村里找她家的记者多了起来。 </p><p>  村里人眼红了。 </p><p>  “听说你们家得了好几万元,这些钱必须分!” </p><p>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还能轮到你的女儿?” </p><p>  马燕家开始频繁有村里人光顾,不是来祝贺,而是来讨钱。一些邻居没有拿到钱,将粗粗的木棒狠狠地打在了马燕妈妈白菊花的身上。 </p><p>  中央电视台摄制小组来到马燕家进行拍摄。村里人却对马燕妈妈说,“把摄像机给我,卖了给我儿子娶媳妇”。 </p><p>  还有的,也让孩子写日记,然后,把日记本往来采访的记者手里塞。 </p><p>  生活水平和见识都有了变化,可原来和平相处的村邻们渐渐不能相处,即使马家拿出钱资助别的孩子上学,邻居们也不能相容。马燕家在原来的村子呆不下去了。 </p><p>  此时,马燕的名人效应起了作用——她被多少有些照顾地录取到当地最好的高中,学校还给了马燕父亲一份校内清洁工的工作,弟弟们也在城里的学校上学。更重要的,是马燕有着源源不断的版税,在她把25%的版税捐赠给同样上不起学的孩子后,版税仍能支撑全家在宁夏吴忠这样的中小城市的生活。 </p><p>  马燕上高中,在她偏僻的家乡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村子里的同龄女娃里,她是唯一一个能够继续上高中的女娃,更是唯一一个有机会上大学的女娃。其他的女娃,很多都出嫁了。 </p><p>  如果不是妈妈是个有主见的人,马燕也会早早出嫁——她小学三年级时,就有人上门提亲了,马燕妈妈坚决不允。现在,这个当年也被从学校拉回家、中断了自己学业的妈妈更是目标明确:女娃也要上大学! </p><p>  虽说是个小名人,马燕却没有一些被社会宠坏的小名人那样的习气,她笑着回答着那些她回答了几百次的问题,然后,体贴地把记者面前的水杯一次次倒满。 </p><p>  马燕的班主任说,这是个特别低调朴素的孩子,低调得别人甚至不知道此马燕就是在世界上颇为著名的彼马燕。 </p><p>  开学就是学习紧张的高三,马燕听说高考两个字就紧张,她向往上大学,向往得有点离奇。老师在讲课,她却在想着考上大学与班主任告别的情景,美得乐出声来,直到被老师从座位上叫起来——对于马燕,大学两个字,比别的高三学生,显然有更重的承载。名人马燕若上了大学,那么,连带马燕资助的那1000多个西海固孩子,连同马燕家乡的女娃娃,都有了眼前的榜样。 </p><p>  妈妈带着马燕和两个弟弟回了一次村子。村子里的亲戚用大米饭热情招待他们,但他们只坐了一个小时就赶紧离开了。就是在去年,当地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50年不遇的大旱。从地貌上看去,旱得像是在火星上,地上光光的,什么都没有。亲戚尽管热情,但作为客人,他们要替人家打算一下:这样一大家子人来,要消耗亲戚家多少水啊,亲戚嘴里不说,心里也不可能不算计算计。 </p><p>  而马燕家现在居住的吴忠市,拧开水龙头,自来水随时可以喝个饱。 </p><p>  看着已经矮了半头的原来同龄玩伴,想起自己一家人原来也过着用一小瓶水洗个澡的生活,马燕的妈妈训诫3个孩子:你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p><p>  马燕仍在继续写日记,她的第二本《马燕日记》马上要出版了。偶尔,马燕也会翻出小时写的日记来看,看得自己满脸泪水,在心里感叹一声,那时真是太不容易了。 </p><p>  但马燕妈妈描述的一个情节,显出了这家人在最困难时,心里仍然有光亮。马燕妈妈有一个陪嫁的录音机,马燕小时,用录音机放磁带,自己在院子里跳舞,妈妈也跟在女儿身后高高兴兴地跳,全然不顾村里人的指点。 </p><p>  在马燕一家人心中,想飞之心,永远没有如西海固的土地那样干涸过。</p>
发表于 2006-12-9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12/2006129205662440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发表于 2006-12-9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岁的马燕出生在宁夏一个偏远山村,窘迫的家境使她两次被迫辍学。她采取各种手段,向妈妈表达着强烈的读书渴望。法国解放报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于2001年去马燕的家乡采访,准备离开时,马燕的妈妈把女儿的几本日记塞到了他的手里。《马燕日记》经2002年巴黎首版,迅速在整个欧洲引起了轰动,跻身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等国畅销书排行榜。但是,这本印刷和装帧精美,由华夏出版社推出的《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却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悄无声息。
发表于 2006-12-9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本书结尾最让人感叹。马燕的现代童话成真,一家人搬到城市,而搬家的原因确实乡亲们都以为他们发财了,纷纷前来索要:</p><p><strong>马燕家开始频繁有村里人光顾,不是来祝贺,而是来讨钱。一些邻居没有拿到钱,将粗粗的木棒狠狠地打在了马燕妈妈白菊花的身上。 </strong></p><p><strong>  中央电视台摄制小组来到马燕家进行拍摄。村里人却对马燕妈妈说,“把摄像机给我,卖了给我儿子娶媳妇”。 </strong></p><p><strong>  还有的,也让孩子写日记,然后,把日记本往来采访的记者手里塞。</strong>
        </p>
发表于 2006-12-9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童话里的故事发生在宁夏的一个小山村。</p><p>现实的残酷,改变命运要靠自己。</p>
发表于 2006-12-9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真正的童话还在后面:</p><p>&nbsp; 《马燕日记》前年被中国方面拍成电影《上学路上》,有香港公司愿意出100万元买断《上学路上》的海外市场推广权,并准备用250万元作为推广资金,但这时关于《上学路上》与韩石纠纷的报道开始见诸海外媒体,那家公司便向制片方索要改编版权书,制片方拿不出来,推广一事便不了了之。</p><p>&nbsp; 一本小小日记,改变小女孩命运,脱离山村,图书发行到国外,拍电影,引发版权争夺,这才是真正的童话!<br/></p>
发表于 2006-12-9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女孩的经历足够拍成电影了。
发表于 2006-12-9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改变了小女孩求学的梦想,也带来了其他的烦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沈阳消费网论坛 ( 辽ICP备05015621号-3 )

GMT+8, 2024-5-5 19:30 , Processed in 0.0795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